我亲爱的魔术师——在父亲节写一篇文章送给父亲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荡气回肠;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心潮澎湃;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爱心,给我们父亲母亲!

 今天,女儿来电话,祝福我父亲节快乐 !同时告诉我,在她的人人网博客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送给我做礼物,我打开,读完,禁不住内牛满面:好女儿!爸爸爱你!你是爸爸的骄傲!转载这里。

 

 我亲爱的魔术师——在父亲节写一篇文章送给父亲

文/李诗心

  当我们看惯了电视上那些魔术师们出神入化的魔术手法,当我们惊叹于变幻莫测的舞台效果,还有谁会认为一个闷头闷脑的穿着一身暗红色老旧西装的中年人无声无息地从礼帽中拎出来一只脾气暴躁的兔子这样的表演也叫魔术。可就是有着这样一个男主人公的电影,名字偏偏叫做《魔术师》。

 

  电影的主人公Tatischeff(艺名)是一个徘徊在流行边缘的魔术艺人,他只会固守着那几种模式化的魔术表演,一个圆桌、一把雨伞、一只兔子、一条手帕便是他的魔术道具。在日渐繁华的城市中,在疯狂的摇滚和靡靡的艳舞的裹挟下,Tatischeff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在城市中的位置。Tati转而到了苏格兰的小镇表演,在这里他遇到了Alice——一个日后同他一起流浪爱丁堡的女孩。Alice仿佛一个出入人间的天使,那么的纯真,当所有有都拿Tati的魔术当笑话看的时候,她却笃信Tati的魔术是魔术师自身魔力的体现,她坚信眼前这个男人简直就是有神力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全部成真,可是她却哪里知道她所歆羡的大衣和高跟鞋并不是魔术所变,而是Tati私下里做各种工作赚来的。

 

  电影是以情动人,但这绝不是那种艳俗的蜀黍和萝莉的故事。在电影的最后,Tati在火车上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女婴的照片,便一切都明了了。Tati将自己对已分离的女儿的深沉的、安静的、温暖的爱都给了小Alice。虽然电影中魔术师不是Alice的父亲,可在我看来,这真是一部彻头彻尾歌颂父爱的电影。

 

  父亲就是这样,他永远都那么宠溺自己的小女儿,他希望自己在女儿的心目中的形象神圣而高大,因此他会绞尽脑汁地维护自己的形象。所以Tati才会辛苦做工为Alice买下大衣和高跟鞋却还让她认为这一切都是魔法。特别值得玩味的一点是片中的Alice和Tati语言不通,但这并不影响二人的交流,那是心与心的契合,是可以超越语言的。就像我和爸爸一样,虽然我经常顶嘴搞得他很无奈甚至有些小生气,虽然爸爸经常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该用什么语气来和我聊天,但我知道爸爸是知道我爱他的,即使他什么都不说。片中的Tati是安静的,他很少对Alice说些什么,但他会一一记下她的喜好,偷偷买下给她。这就是父亲的通性吧,对于长大的女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会和女儿沟通,因为他们断然做不到同母亲一样和女儿亲如姐妹,无话不说。但他又不甘心自己的一份柔情不能传递给女儿,所以爸爸总是在问孩子钱够不够,每天吃得好不好,他会告诉女儿看到漂亮衣服就大胆去买,有喜欢的书就放心去购,因为爸爸从来都不会在女儿身上吝惜一分钱,,这不是俗,这是他那笨嘴笨舌说不出的爱的现实表达。

 

  最终Tati离开了Alice,坐上了远去的火车。有人会说这是因为Alice只会不断地向魔术师索取,她的那种单纯是一种很邪恶的单纯。但是你说有哪个女儿不是另一个小Alice,她就是觉得自己的父亲有伟大的神力可以让一切梦想成真,而这种天真和单纯不也是因为父亲那悉心的呵护吗?也许,女孩真正成长的方式便是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万能的,父亲的那种保护是有期限的,总有一天,这把保护伞地魔力终会失效,女孩也会放下这把大伞看一看真实的世界。我觉得这是父爱中最浓重的一笔,纵有千般不舍,他为了女儿的独立还是会选择从女儿的生活中抽身,这种撕扯的痛是心中有大爱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影片的结尾,Tati并没有给另一个小女孩变魔术,很多人猜测这个细节的含义,有人说这是因为Tati不希望再用魔术去欺骗另一个女孩,他希望这个女孩可以生活的现实一些,但我更愿意相信Tati是想把自己的父爱完全献给Alice,他不想再将自己的魔力分给别人。这是一个女儿的理解,不知道做父亲的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又是怎样的理解?

 

  当美丽的图画和美好的音乐用来来讲述哀伤的故事时,那种忧伤竟被反衬地那么的痛,那么的令人感慨万千。在看着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真的心有戚戚。我想父亲一定会像电影中的魔术师那样因为女儿的成长而烦恼和苍老,我也从Alice的身上看到了女儿的残忍和无知,我更从那古老的爱丁堡街道上见识到了时光的无情。但我知道这些忧伤是打不败父女之间的那种深情的,我们一定会因为时光和成长而更爱对方。

 

  爸爸,我爱你!父亲节快乐!你是我生命中的魔术师!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32589907&owner=332244233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河北青年报:寻找有意义的争论

河北青年报:寻找有意义的争论

李银生:寻找有意义的争论

 
·2011-05-26 22:04:34·来源:河北青年报
河北青年报:寻找有意义的争论

 

为了迎接记者的来访,李银生在办公室匆匆刮了刮胡子,然后找了颗口香糖扔进嘴里,见到记者后,他问的是“喝咖啡吗”,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大杯刚刚冲好的雀巢。

 

两年海外生活的经历除了让46岁的李银生拥有了一些西化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外,最重要的是让他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在李银生十几年的网络生活中,博客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

 

■ 人物介绍姓名:李银生

年龄:46岁

身份:河北省博客圈创立者、名誉圈主

 

 

作为石家庄最早一批上网的人,李银生依然见证着互联网的发展

石家庄最早一批上网的人

“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博客也只是工具的一种功能而已”,因为需要,所以就用了。

 

“我接触网络是非常早的,1993到1995年我在美国读书已经利用互联网和同学交流,回国后,成为石家庄最早开通个人互联网的一批人,当时电话拨号上网,每小时上网费30块钱。”

 

当时李银生三十多岁,国内大部分人还没有听说过“猫儿”,李银生已经用ICQ和国外的同学聊天了。从那时起,李银生成为互联网的见证者。

 

“记忆中,我写第一篇博客的时间是2005年12月18日,发在微软的LIVE空间中。无法想象当时的动机,但是从那时开始了,一直走到现在,写到今天。这是一个人生的MOMENT(瞬间),我在我的签名后写到:人生能有几回‘博’?现在不‘博’何时‘博’?”

 

李银生说,成为最早一批上网、开博客的人并不是因为赶时髦,“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博客也只是工具的一种功能而已”,因为需要,所以就用了,仅此而已。

 

“博客坚持写下来并不难”

“如果你有博大的胸怀和视野,就不愁没有写的。”

 

几年间,李银生在不同的网站开了六七个博客,其中有几个因为网站关闭而终止,而在那个时刻,李银生难免失落。

 

“刚开始博客主要是作为存储工具,一些可能需要的资料就放到博客中容易查找;后来博客开始流行了起来,成为交流的工具,慢慢形成圈子,也就在里面写一些自己的看法;现在是看得多写得少了。”

 

尽管李银生认为自己现在不常写了,可记者发现他的新浪博客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刷新率,基本上隔几天就有新的博文发表,在目前全民微博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写博客的人已经不多了。在李银生的新浪博客中,有他关于博客圈的研究文章,也有他关注的全国大案的报道,还有正在上大二的女儿拍的照片。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日子里,李银生必定要在博客中留下印记,他称这叫“记录生活”。

 

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弃了博客。而李银生认为博客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方,而且坚持下来也并不难。“如果你有博大的胸怀和视野,就不愁没有写的。所有坚持写博客的人都是我最尊敬的人。”

 

在学术争论中和稀泥

大家争论很多,最后都有人要退出,但过几天又上来继续争。

河北青年报:寻找有意义的争论

 2005年,李银生和留美的海归朋友一起创办了国内最早的一个博客圈,叫MENTOR100百人导师网。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异常兴奋。“我们当时有一个想法,把世界五百强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海外著名大学的教授这些资源拉到网上来,通过发博客,留言评论去做中国年轻人在教育、就业过程中的人生导师,把他们的人生经验传达给年轻人。”

     

讲述那段时光的时候,李银生带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有创业的激情,也有后来无奈关闭网站的失落,更有怀念,在讲述的时候,他不断变换着坐姿。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那里,学生可以是老师,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我们搭了这样一个平台,找来了各个领域的牛人,有做金融的,做证券的,做企业管理的等,大家经常会就一些问题争论不休,几乎每一篇文章下面的评论都是可以独立成文的。这种争论很激烈,大家不是现实中的朋友,所以辩起来没有顾虑。大家就中国的文化、中医、教育理念、中国的房价、美国的经济危机争论最多,最后都有人要退出,但过几天又上来继续争。我就在中间和稀泥。那是段快乐的时光,大家分享知识,分享思想,分享友谊。”

 

让李银生对这个圈子产生依赖,是因为他父亲住院的时候,圈子里很多人都发来祝福。“那种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看到那些祝福语,非常感动。”李银生几乎每天都泡在上面,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三年前,这个博客圈因故不得不关闭,从此成为李银生最好的回忆。

 

博客圈应该担当社会责任

 

李银生将整个河北博客圈的发展历程都记录下来,他认为自己在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自己参与的时代。

 

石家庄博客圈是李银生最早参与的博客圈之一,他很喜欢里面的气氛。“很随意化的,管理员不是把谁删掉或把谁踢掉,而是无为而治,这样反而更像一个博客圈。我们组织过一次聚会,几个写博客比较多的人相约在一个书屋,大家一人一杯茶,聊聊天,那种气氛是非常好的。”李银生说相似的人会相逢,这是网络的魅力。

 

2009年1月18日,河北省博客圈、太行博风博客圈、媒体一家亲博客圈、石家庄博客圈和搜狐石家庄博客圈共同举办了河北省首届博友新春联欢会,这次晚会也被新闻界称为国内首次博客春晚。会后,李银生作为河北省博客圈的创立者和圈主发表了感言: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博客时代,一起分享博客人生,共同呼唤博客春天。

 

2009年,河北博客圈风生水起,迅猛发展,形成了河北省博客圈、燕赵时评博客圈和太行博风博客圈“三圈鼎立”的局面,在年底的聚会上,李银生感慨“今年是博客的春天”。之后,他辞去圈主,把河北省博客圈转给东方可可。

 

2010年1月30日,“河北省第二届博友新春联欢会”上,河北省博客圈、太行博风博客圈、燕赵时评博客圈等5个博客圈圈主在石家庄签署了国内首个《博客圈自律公约》。2010年6月6日,在石家庄小壁林场,河北省博客圈66位代表,代表河北省博客圈1400多位博友,发表对环境资源生态问题的立场和关注,表达对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决心和行动,并正式启动河北省博客圈“绿色生态行”活动。

 

“我觉得博客圈应该收拢五湖四海的人。我对圈子是抱很大希望的,里面有这么多的文化人,应该对本地的文化负有一定责任,对石家庄的建设、环保、文化保护,能发挥些作用。”

 

李银生将整个河北博客圈的发展历程都记录下来,他认为自己在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自己参与的时代。

 

■文/本报记者赵丽肖

■摄/本报记者张雅琳

 

他的生活

■07:00起床,然后上网收邮件

■08:00上班,通过QQ工作群向员工交待工作,听取汇报;浏览《纽约时报》等报刊新闻

■10:00外出见客户

■14:00回到公司处理邮件,浏览河北省博客圈等网站

■20:00在家陪太太看电视;上网浏览新闻;写博客;收邮件

■00:00睡觉

 

记者感悟

找有意义的争论

 

不久前,李银生又在科学网新开了一个博客,在那里开博的人都是一些理工科的博士和教授,他每天都去浏览一下上面又有什么人“吵”起来了。李银生最早喜欢“和稀泥”。因为他找到了他认为有意义的争论。

 

记者问李银生有什么爱好,他想了想说跟我走就是了。然后他开上道奇车,上了石家庄的二环路。路上,他打开天窗,音响里传来美国经典乡村音乐“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到了高潮部分,李银生轻声和了起来,夕阳照进车里,李银生说,这种感觉真好。

发表在 生活 | 留下评论

今日南都很好看

今日南都很好看

今日南都很好看

今日南都很好看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李诗心的生日,是世界诗歌日

 
 
2010年3月21日的博客:
李诗心的生日,是世界诗歌日

 

2010年3月21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女儿的生日。

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诗歌日”,——无论民族、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凡是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们,都将每年的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全球各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都举行形形色色的诗歌活动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因此,我的女儿起名叫“李诗心”。

这一天同时也是世界睡眠日、世界儿歌日、世界森林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世界诗歌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和女儿很感动的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华人政治家、诗人丹奇女士的祝福我女儿李诗心19岁生日的诗歌《诗心飞翔》。真诚的谢谢她!

诗心飞翔!


祝干女儿李诗心19岁生日快乐

 丹奇(2010-3-20)

 

 

早早地,我等在你的灯下

灯影里,是我怀揣的希望

纵使海洋相隔

我仍遥望你温暖的窗

窗下美丽的姑娘

 

 

你在母亲的阵痛中来到世上

多少的年华

让你把人生的百味体尝

又一个新的生日

把你带到更远的地方

 

即使荆棘丛生

更有惊涛骇浪

你稚嫩的肩膀早已

站立成济世的栋梁

 

明亮的双眸

把世间冷暖收藏

青春的旅程

把丰富的爱释放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把祝福洒满云端

携着热情的灵

灵里婆娑的舞

从遥远的美国

到你的心灵靠岸

 

哦,美丽的姑娘

张开你的翅膀

自由的翱翔吧

海洋两岸的守护神

会陪在你的身旁

 

 

祝诗心生日快乐!

愿你此生幸福安详!

 

 

诗歌,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最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国人的文化自信,有一个观点:“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让人颇生感慨,回味不已……  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文化的凝视。文化的凝视,实际上体现了文化的根本作用,于生命的作用,于精神的作用,于情感的作用,于心灵的作用,于灵魂的作用。什么是文化的凝视?我理解,是我们通过文化,去了解,去渴望,去诉求,去表达;是我们通过文化,去打动人,去温暖人,去抵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的询问,灵魂的阅读。
 
所以,今天,世界诗歌日,我们呼唤引起我们相互心灵凝视的诗歌!
 
凝视,
用眼,
用心,
用情,
用我。
 
凝视,
到眼,
到心,
到情,
到你。
 
凝视,
凝我,
凝山;
凝你,
凝水。
 
这就是我今天献给我女儿和世界上所有诗人的诗歌!
 
请看今天联合国网站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致辞和关于《世界诗歌日》的介绍:

 

“多姿多彩的诗歌是另一种进行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处在地球各个角落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同样的感受。这是我们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层面,是我们的人性。这就是为什么诗歌应当在有质量教育计划中占有其应有地位的原因。通过学习世界诗歌,青年人会多掌握一种不同的、微妙的和流畅的媒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发现一首新诗要了解有关的语言,而且还要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感受,无论这人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遥远。”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2010年世界诗歌日致辞
                                                                     2010年3月21日
 
诗歌有助于体现这种创作的多样性,始终不断地对我们所使用的词语和物品,对我们感知和领悟世界的方式进行探究。因此,诗歌语言可以其联想、隐喻及其特有的语法展示文化对话的另一番景象。对话的多样性,运用文字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创造及革新从中可见一斑,“世界诗歌日”让我们对语言的能力和每个人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进行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每年3月21日庆祝世界诗歌日,目的是为了推广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1999年在巴黎举行的教科文组织第30次大会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通过诗歌表达语言的多样性,并让濒危语言有机会在其社区内得以听到。此外,这一天也是为了支持诗歌回到诗朗诵的传统,促进诗歌教学,恢复诗歌与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之间的对话,支持小型出版商和在媒体上创造富有魅力的诗歌形象,使诗歌艺术不再被视为是一种过时艺术,而是一种当今的艺术形式。

教科文组织鼓励会员国,与地方和国家级的全国委员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共和私营机构(学校,市政府,诗社,博物馆,文化协会,出版社,地方当局等)积极参与庆祝世界诗歌日的活动。

背景信息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兑现的审美需求。如果其人际沟通的社会作用得到承认,同时它仍然是调动和表达认识的一种手段,诗歌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过去20年来,许多会员国对诗歌的兴趣明显复苏,诗人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这是社会的需求,它触动年轻人返回他们的根基。当外面世界无法抗拒的诱惑使他们远离自己,诗歌是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一种手段。

  

此外,随着公众越来越欣赏由诗人自己朗诵的诗歌晚会,诗人们作为个人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

  

社会对传统价值认识的转变也代表了对朗诵和演说作为一种社交结构的接受。

  

媒体和广大市民仍然有拒绝认真对待诗人的趋势。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摆脱这个过时的形象,给予诗歌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

  

在1999年10月至11月巴黎举行的第30届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日本核电站都爆炸了,回头一看我们的法律还没定——

日本核电站都爆炸了,回头一看我们的法律还没定------


    日本核电站都爆炸了,回头一看我们的法律还没定—–中国核电在“裸奔”了20余年后,还未穿上法律的外衣。核能基本法立法方面仍然是空白的,中国应该尽快制定《原子能法》 。

 

中国核电现状惊心:竟然“裸奔”20余年
 
南都周刊    2011-03-18 10:06:49
 
 

据美国核能研究所(NEI)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1月,全球29个国家共有442台运行核电机组,还有65座核电站在建。其中,中国在建的反应堆达28座,约占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总数的40%。然而,《南都周刊》日前刊文称,中国核电在“裸奔”了20余年后,还未穿上法律的外衣。

 

文章称,现在世界上有30余个核电国家,但没有原子能立法的国家却很少。刚刚结束的中国两会再有代表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如原子能法不能如期颁布,中国核能发展将会面临一系列瓶颈。诸如多头管理导致效率低下且权责不清,核废料处置无法可依,核燃料、核设备进出口无章可循等。

 

根据中国“十二五”规划,2011年将开工建设首个内陆核电,并力争2015年投产首台内陆机组。到201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294万千瓦,2020年达到9,000万千瓦。日前,日本福岛的核泄漏危机,让中国政府对核电站作出重新审视。

 

文章称,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2月7日的报告称,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设计寿命是40年,今年3月到期,但东京电力公司没有选择关闭该核电站,而是为其制定了20年的延期方案。这个决定,被认为是导致核事故的因素之一。地震发生后,应急柴油机组在丧失外电源的时候,没有启动。

 

对此,中国相关官员表示,中国目前在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第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安全性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持续改进。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文章指出,第三代AP1000技术,是美国西屋公司的设计,2006年在中国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成为赢家。中国也成为该技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当时,据《第一财经日报》及其他媒体广泛报道,西屋胜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报价较低,同时AP1000采用“减法”方案,简化了系统设计。该反应堆技术将在浙江三门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中首次使用,并作为未来国内核电产业的主流技术。

 

根据《核电信息周刊》透露,2009年,西屋在美国进行的AP1000机组的主泵空载试验以失败告终,直到2010年5月主泵第三次中间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核电专家张禄庆指出,AP1000“还谈不上是成熟的商用技术”。在西屋AP1000主泵空载试验失败当年,中核总经理康日新因涉嫌干涉核电招标被免除职务,中核内部人士称其涉及2006年浙江三门、广东阳江核电招标泄密案,前者正是采用AP1000技术。

文章称,与此同时,中国核电市场也是巨头博弈之地。虽然AP1000是中国规定引进的三代核电技术,但尚未经实践检验,其主要载体、研发平台——国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并没有核电运营牌照。因此,当中国并未强制运营商统一核电技术时,第二大运营商中广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二代改”CPR1000改进型压水堆技术已在国内落地生根。

 

就安全性来说,二代改进型比原来的二代有明显的进步,拥有反应堆压力容器低泄漏设计、堆坑注水技术防止炉芯熔穿等特点,这也是两大核电企业不愿意轻易放弃二代加的主要原因。

 

从沿海到内陆

 

虽然中国现有核电站均位于沿海地带,但中国内陆建设核电的热情大有后来居上之意。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吉林在内的多个内陆省市,都已向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核电站的计划。在中国共计40多个通过初审的核电项目中,内陆厂址占比约为75%。

 

目前中国内陆核电的选址原则仍是建在水源处,湖南、湖北、江西三处即将开工的核电站站址都临湖。相对于水资源充足的海洋,湖泊面积要小很多。从技术上来看,无论湖南、湖北等地的核电站,都采用更为节水的AP1000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中国各省市日趋高涨的核热情,福岛核事故可谓是当头棒喝,特别是对内陆核电站而言。沿海地区在突发情况尚可用海水应急冷却,那么内陆核电站怎么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也指出,内陆的江河湖泊,往往同时也是很多居民的饮用水源,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等用途,因此对于排放物安全性更加敏感。

 

大力发展和闭口不谈污染

 

近几年来,中国许多省份在冬夏两季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荒,而在节能减排“苛刻”的目标下,核电站是一个完美的选择。核电站发电成本远低于火电。湖北大畈核电站(尚未建成)所在地的通山县县委副书记王艳斌曾透露一个数据,“核电站完成后,通山当地每年的税收可增加10亿元以上”。

不过这个奇怪的产业就像一堵墙,墙内的人兴奋不已,墙外的人谈核色变。因建核电站而举家搬迁的事从20年前的秦山核电站到现在,依旧在中国不断上演。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放射性泄漏事故,上马伊始的大亚湾核电站立即感受到52公里外香港居民的“冲击波”。借切尔诺贝利事件,香港一些团体发起签名运动,要求抵制大亚湾核电站建设。香港《明报》甚至在社论中危言耸听,说大亚湾核电站将使香港成为一座死港。为消除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广东核电合营公司当年9月下旬在香港展开声势浩大的核电宣传和解释工作,这才开始渐渐打消港人的顾虑。

 

不过就在去年5月,有香港媒体又曝出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发生泄漏事件,曾经一度引发恐慌。但是时隔不到半年,大亚湾核电厂1号反应堆在2010年10月23日又发生一起核泄漏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按照国际惯例,核电事故分七级,从第五级到第七级才叫事故,第一级到第四级被称为事件,而其中,零级和一级是被允许的。而迄今为止,中国核电机组尚未出现超过二级的安全事故。从环保部网站的国家核安全局文件中,记者了解到,最近三年以来,仅有几起针对半耗材——核电阀门供应商的批评,主要系生产过程的不规范等原因。

 

对中国核电站的不信任,在很多当地居民的口口相传中,更加耸人听闻。有学者表示,事实上,核电站的辐射比公众日常受到的天然辐射还低。对于核废料的问题,中国采取不宣传、不声张的方式,各地政府非常害怕把这个事说清楚,怕影响当地招商引资的小气候,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对核问题进行探讨。中国民众核的恐怖来自于政府的回避。

 

文章最后指出,目前专业人才短缺、核废料处理和立法空白是中国核电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炳德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在“裸奔”了20余年后,中国核电还未穿上法律的外衣。

 

 

 

 

日本核灾难 中国核安全吓出冷汗
 
中评社    2011-03-18 11:29:30
 
 

    日本大地震和海啸触发了核危机,法新社评论说,这场灾难将能源饥渴、正计划建数十个核电站的中国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之下。中国决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之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这能减缓外界一些忧虑,不过专家指出,更多的工作仍有待去做。

 

 文章编译如下:

 

  为了应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注视,中国周三下令检查其核设施的安全,并暂停审批核项目,直至新的核安全法规出台。

  然而,这个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会否显着放缓国家核发展进程,仍然有待观察。中国目前在运的核反应堆有13座,都是建于其漫长的海岸线上,因此面临着潜在的海啸风险。

  中国在建的核反应堆有二十多座,约占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总数的40%;而在绘图板上的则有50多座。

  为了满足飞涨的能源需求并减少碳排放量,中国正大力发展核能,但不少人认为,在工业意外仍屡见不鲜的现实下,中国发展核能的安全保障措施还没有到位。

  “对于核能发展的速度,中国跨部门之间存在着争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的核电行业专家海布斯(Mark Hibbs)对法新社说道。

  “中国的计划扩大得越快,中国安全部门要确保安全标准得到遵守的难度也将越大。” 

  2008年,中国宣布将核电的发展目标,确定为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即约建40座反应堆。随后有官方媒体称上述数字“有望达到8000万千瓦”。
 
  专家们警告说,日本核危机应当引发全球对核能重新作出评估。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上周六强调,中国将借鉴日本核电站爆炸事件,但“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不会改变”。

  海布斯称,中国的核发展计划被指缺乏透明度,此外,在核电近年急速扩展的背景下,相关的安全监督部门也可能未及适应。他们面对着监督中国反应堆设计的艰巨任务,这些设计来自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

  他还表示,一些正与中国合作的外国安全专家曾经就核电站的设备质量提出疑问——设备是否仿制或存有缺陷。“他们必须阻止使用上劣质设备,确保所有在中国核计划中的设备是合法、经过认证的,且符合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 

  腐败也是另一个忧虑所在。2009年,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因严重违纪被免去职务。

  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巡视员陈金元曾经撰文指出,中国迫切需要制定出一部《原子能法》。《原子能法》作为核能领域的最高法和基本法,主要内容应包括组织体系与职责、使用范围、监督管理体制、监督管理程序或步骤、核事故应急、法律责任、补偿与赔偿、法规建设等,其对核能安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三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之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这能舒缓外界一些忧虑。不过专家们指出,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对于地震中国一点都不陌生,2008年四川的8级地震就造成87000人死亡或失踪。

  “谈到设计事故应急计划,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和更好地评估自然灾害可造成的影响。”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Sichuan Nuclear Energy Institute)院长陈浩对法新社说。

  “至于中国发展核能的速度,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加谨慎。不管是选址还是建设项目,我们都需要在所有的领域更加谨慎。”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World Poetry Day 世界诗歌日

 

Poetry contributes to creative diversity, by questioning anew our use of words and things, our modes of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its associations, its metaphors and its own grammar, poetic language is thus conceivably another facet of the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Diversity in dialogue, free flow of ideas by word,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World Poetry Day is an invitation to reflect on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each person’s creative abilities.

Every year on 21 March UNESCO celebrates the World Poetry Day. A decision to proclaim 21 March as World Poetry Day was adopted during the UNESCO’s 30th session held in Paris in 1999.

According to the UNESCO’s decis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ction is to support linguistic diversity through poetic expression and to offer endangered languages the opportunity to be heard within their communities. Moreover, this Day is meant to support poetry, return to the oral tradition of poetry recitals, promote teaching poetry, restore a dialogue between poetry and the other arts such as theatre, dance, music, painting and so on, support small publishers and create an attractive image of poetry in the media so that the art of poetry will no longer be considered an outdated form of art but one.

UNESCO encourages the Member State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celebrating the World Poetry Day, at both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National Commissions, NGOs and the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concerned (schools, municipalities, poetic communities, museums, cultural associations, publishing houses, local authorities, etc.).

Background

In today’s world there are unfulfilled aesthetic needs. Poetry can meet this need if its social rol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recognized and it continues to be the means of arousing and expressing awarenes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has been a strong revival of interest in poetry, with a proliferation of poetic activities in the various Member Stat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oets.

It is a social need, which incites young people in particular to return to their roots, and a means whereby they can look into themselves at a time when the outside world is irresistibly luring them away from themselves.

Moreover, as an individual, the poet is taking on a new role as the public becomes more and more appreciative of poetry evenings with readings by the poets themselves.

This shift in society towards the recognition of ancestral values also represents a return to the oral tradition and an acceptance of speech as a means of socializing and structuring the individual.

There is still a tendency in the media and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to refuse to take the poet seriously. Action is needed to free ourselves in order to make this image a thing of the past and to give poetry its rightful place in society.

During its 30th session held in Paris in October-November 1999, UNESCO decided to proclaim 21 March as World Poetry Day.

 

UNESCO Director-General’s Message

Poetry has a thousand faces and always springs from the depths of the culture of peoples.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has long supported the work of poets, publishers and teachers worldwide. This year, once again,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Poetry Day, UNESCO
wishes to highlight the artistic importance and the power of poetry in encouraging people to read and in creating one of humanity’s most authentic and dynamic art forms.

Poets convey a timeless message. They are often key witness to history’s great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Their writings inspire us to build lasting peace in our minds, to rethink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o establish humanism founded on the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of peoples. This is a difficult task, requir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whether in schools, libraries or cultural institutions. To quote the poet Tagore,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whose birth will be celebrated this year, “I have spent my days in stringing and unstringing my instrumen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strong ties between poetry and all of the arts and techniques on which people draw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Mallarmé used to say that poetry was the “expression, in human language restored to its essential rhythm, of the mysterious meaning of the aspects of existence”. Poetry is not
merely a means of communicating 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for, as poets work constantly on the language, poetry also enlivens human discourse and always reveals the original brilliance of culture. UNESCO therefore sees the defenc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information, on one hand, and the promotion of poetry,
on the other, as two indissociable components of its mandate for peace. As poetry reaches deeply into the innermost efforts of men and women to create and reflect, it has the capacity to sustain dialogue amid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xpression.

UNESCO undertakes to ensure, under its various programmes, that poetry is more widely published, translated and disseminated. In the same way as Jason entrusted Orpheus with the task of surmounting obstacles that could not be overcome through physical strength or warfare, so too shall we need poetry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build peace in the minds of men and women.

Irina Bokova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这些人为何会放弃美国国籍?

择放弃美国国籍的美国侨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律师们说,原因在于越来越沉重的税负和资产申报义务。

美国政府正在奋力对抗巨大的财政赤字,美国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之类的政府机构也在大力整治避税行为,并且实施了一些新的资产申报规定。今年2月,国税局颁布了又一个海外资产主动申报方案,目标正是那些不守规矩、拥有未申报海外帐户或资产的美国纳税人。

新方案保证不追究主动申报者的法律责任,只要他们赶在今年8月31日之前进行申报。与此同时,即便你主动申报,也还是逃脱不了相关的税款和罚金。没有主动申报的人则会面临更加严厉的罚款,甚至还可能锒铛入狱。

美国是惟一一个要求本国公民为海外收入支付所得税的发达国家,许多人由此发现,要在海外保持美国公民的身份,成本越来越高不说,麻烦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简直让人难以负荷。

卫达士律师事务所(Withers)专攻税法、信托财产管理、置业规划以及家庭法,该事务所香港分所的合伙人杰伊•克劳斯(Jay Krause)说,“一旦认清了自己面临的税负和申报义务,他们就会觉得,这些责任确实有点儿沉重。”他还说,找卫达士办理放弃美国国籍或绿卡身份手续的客户数量已经发生了“指数级的增长”。

Getty Images

如今,美国政府正在对旅居亚洲的本国公民进行尤为严格的审查。上个月,国税局局长道格•舒尔曼(Doug Shulman)说,国税局正在调查美国公民在亚洲的银行帐户,逃避义务的纳税人将会面临新的刑事调查和指控。

2月份,在介绍新申报方案的时候,舒尔曼告诉记者,“毫无疑问,我们一直都在监控从欧洲到亚洲的资产转移。”他还说,国税局会不遗余力地追查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即便他们躲在“你想都想不到的”地方。

卫达士的亚洲区高级合伙人乔•菲尔德(Joe Field)补充道,“许多香港公司都是为逃避美国的税收才成立的,所以呢,美国国税局打算找它们算帐。他们只是说要追查这件事情,但却没说要怎么查,也没说要查谁。”

此话不假,2008年年底,美国国税局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为的就是让海外的纳税人更守规矩。除此之外,它在香港也有一个办事处,负责进行刑事调查。

亚洲历来居住着为数众多拥有“附带国籍”以及“偶得国籍”的美国人——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为防范政局动荡而选择了美国国籍,有的则是父母当中的一方是美国公民,自己却可能从来没有到过美国。几十年来,港台地区的许多中国人都拿了美国护照或是绿卡,原因是他们担心这两个地区会被中国大陆接管。这些人对自己的美国国籍本来就不怎么在意,完全可能把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看作一种诱人的选择。

菲尔德说,“许多人都曾经把美国看成自己的保护伞,如今却觉得它正在跟自己过不去。我们迎来了整整一批新客户,他们都是这么说的,‘我愿意按新方案进行申报,完成申报手续之后,我就要立刻脱籍。’”

要保持美国公民的身份,麻烦的事情还不仅仅是缴税。新法律颁行之后,美国人已经很难在海外处理金融事务。位于日内瓦的海外美国公民组织(American Citizens Abroad)旨在为旅居海外的美国人争取权益,该组织声称,有些美国侨民已经关掉了自己的银行帐户,或者是遭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拒绝,因为应付美国客户所需的各种申报手续越来越复杂、成本也越来越高。

2001年《爱国者法案》(Patriot Act)的目的之一是遏制为恐怖活动提供资金的行为,法案当中的一些条款却造成了一个意外的后果,让一些侨居海外的美国人难以维持自己在美国的银行帐户,因为他们得证明自己拥有一个美国住址,由此面临着种种麻烦。与此同时,即将于2013年生效的《就业促进法》(Hire Act)要求外国银行向美国国税局提供存款超过5万美元的美国公民帐户信息,将会让那些打算在海外开立投资或储蓄帐户的美国公民遭遇更大的困难。

《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是美国政府的官方出版物,内容包括一份脱籍美国人的名单。《公报》显示,去年有超过1,500名美国人放弃了美国国籍,平均下来则是每个季度将近400人。与此同时,2008年全年的脱籍人数也只有230左右。《公报》没有指明这些脱籍的美国人身居何处。

在2009年放弃美国国籍的一名香港银行业人士说,他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他已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好些年的时间。

1996年,美国国会对原有的移民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制定了一项人称《里德修正案》(Reed Amendment)的法案。该法案规定,以避税为主要目的的脱籍公民不得再次加入美国国籍。律师们却说,这条规定从来都不曾得到贯彻,只是让很多人隐瞒了自己的脱籍理由。

前述的那名银行业人士的父母都是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自己也生长在美国。他说,“最难过的是情感这一关。我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美国养大了我们,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对于我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的决定,他们并不是十分赞成。”

不过,在香港生活和工作多年之后,现实的经济考虑最终还是战胜了情感方面的牵系。

他说,“交给美国政府的税款都够付孩子的学费了。”

当然,脱籍的1,500名美国人只是美国侨民当中的一小部分。按照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的说法,仅仅是香港一地就有大约6万名美国侨民。此外,不管是哪一年,申请成为美国公民的人都要比宣布脱籍的人多得多。据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发言人窦尔博(Matthew Dolbow)介绍,2010年,大约有2,700名港澳居民成功地申请到了移民美国的资格。

窦尔博说,这个数字“证明了美国与港澳地区的紧密联系,也证明了美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好去处。”

尽管如此,律师们依然认为,新的申报方案将会让香港和新加坡涌现许多寻求脱籍的美国侨民,尤其是那些必须缴纳巨额税款的富人。

资产净值超过200万美元的美国人如果想要脱籍,就得缴纳各种高额的税款,其中之一是按市值征收的资产税,税基涵盖此人在世界各地拥有的所有资产,包括那些尚未实现的收益。不过,根据新近颁布的遗产税法,到2012年年底之前,美国人都可以享受高达500万美元的免税赠予额度。这样一来,资产净值高的个人就有可能通过赠出资产的方法来逃避高资产净值导致的脱籍税。

脱籍的手续相当简单,同时也可能十分繁复,原因在于,打算脱籍的美国人首先得出具相关的材料,证明自己过去五年当中一直在照章缴纳所得税。

对于那些没有缴税的人来说,现在脱籍的代价也要比以前高。五年之前,根据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没有缴税的美国侨民往往可以跟美国国税局达成协议,补交三年的税款和利息就算了事。到了现在,按照新的主动申报方案当中的规定,这些人得补交八年的税款和利息,外加一笔罚金,罚金数额为受罚人过去八年当中最高帐户余额的25%。

除此之外,即便你放弃了美国公民身份,也不能就此逃脱美国政府的税收。放弃公民身份之后的十年之内,只要你一年当中在美国居留的时间超过了30天,向美国政府缴纳所得税就依然是你的义务。

Ellen Sheng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今日,应藁城滹沱书院几位老领导的盛邀,参加了在石家庄现代农业观光园举办的“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同行的有著名诗人、书法家郭庆华,省外办亚洲处处长梁国辉,市政协办公厅主任王领增,以及省会著名媒体人,高级记者、书法家秦发艺。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从北京回来的左印生将军(中将),是这次活动最大的人物了!展出的作品有他的书法。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老将军精神矍铄,英武豪气,文采飞扬,是我们藁城人的骄傲。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中间是曾经担任过藁城县委书记的河北政协副主席王满秋,我左边是著名书法家吴普忠,右边两位一个是石家庄政协办公厅副主任王领增,一个是曾经担任藁城副市长、人大副主任的黄书侃,王领增、黄书侃我们都是校友。黄市长是滹沱书院的创办人。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很有佛缘,认识了藁城天台寺的主持果通法师,法师立即邀请我们下午访问天台寺。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藁城的文化大家、书法家董五顺。藁城滹沱书院的核心人物。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郭庆华(天放) 袁明江(废物) 董五顺 高志顺(河北日报记者)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我和我家的最高领导人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老琴、左岸和我,两个我最钦佩的新闻人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亚洲处处长梁国辉和漂亮的女儿。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比较有趣的是这里有个CS基地,我站在战车上,感觉就像在利比亚。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下午,我们一行拜访天台寺,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果通法师早早等候我们了。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正在建设的菩萨雕像,宏伟庄严。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果通法师力邀书法家老琴留下墨宝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心有灵犀,智慧相通,老琴写下:墨缘禅友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会心一笑  禅意无限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左岸书法:天台清音
藁城旅游观光节和滹沱书法展纪行

2011年4月3日,农历3月1日,记下这个日子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河北藁城中学初中2班部分同学合影(2011年4月9日)

河北藁城中学初中2班部分同学合影(2011年4月9日)
初中二班

初中二班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中央财经大学河北部分校友雅聚

中央财经大学河北部分校友雅聚

校友小聚

今日晚上,中央财经大学河北校友会部分校友雅聚中铁大厦光明渔港,共商校友会发展和组织春游活动事项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